99%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关于知识产权,关于标准,关于专利,其实我们的企业深深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但是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一句话让笔者觉得齿寒,那就是我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这样漠视知识产权呢?是自身就没有什么知识产权可以申请,还是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产权可以保护呢?异或是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呢?

  事实上,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就一直不断,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我国的碟机产业,专利费不断变化,直接压榨的国内企业步履维艰,一些企业被迫退出了这个市场。

  最新的消息显示,我国的DVD每台专利费已经增加至10美元,5家国外机构在其中“牟利”,在碟机市场,与中方达成专利授权使用许可的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权人的委托代表已经有6C、3C、汤姆逊、杜比、MPEG LA等5家。事实上,加入WTO以来,从DVD、彩电、摩托车到数码相机、MP3芯片、汽车、电信设备,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已经超过10亿美元。

  徐冠华表示,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强,知识产权拥有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一些跨国公司纷纷以现有和潜在产品在我国大量申请专利,众多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形势十分严峻。”值得一提的是,国外企业的专利主要分布在高科技领域,“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企业难以摆脱‘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不利局面。”

  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2005年秋季广交会抽样统计表明,我国出口产权50%为贴牌,29%无商标。 很难想象99%的企业没有专利是靠什么生存的?难道仅仅是贸易?难道仅仅是代工,靠微薄的劳动力成本赚取那最稀少的一部分利润?这样的生存空间对我们的企业意味的什么,相信大家都很明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在技术上一直没有积淀呢?笔者觉得无非是以下几点:

  其一、知识产权需要前期投入太大,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做这个投入。许多企业本的赚一笔就跑的市场策略,当市场开始出现的时候,利用先入为主的暴利思维想在市场启动前期,赚取最大的一笔差价之后就全身而退,因此在知识产权,在技术方面极不愿意做这个积累和投入。

  其二、没有技术实力,没有这种思维习惯。即使是那些想在自己的行业内有所建树的企业,也因为自身没有这种技术实力而放弃在技术上进行研发或者二度开发。拿来主义成为许多企业生存的根本,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在拿来技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控制本身,从成本优势上来获得市场利润,这种方式,在市场的培育期和前期的利润孕育期是非常有效果的,但是一旦市场成熟,那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荡然无存,国内的碟机市场无疑就是一个先例。

  其三、技术人才的外流严重。说实话,一些企业也是非常重视技术的培养和塑造的,比如华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指出,200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创历史新高,但是有46%来自国外,而国内专利中又有三分之一是个人申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只有6万件,这个里面又有一半左右的申请来自三资企业。华为占全国的7%,但是国内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太少了。华为这几年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过即使是华为也不断出现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一次次案例的直接导火索都是人才的互相挖掘。

  其四、相关的科研单位令人失望。本来知识产权的很大一部分应该来自于我们科研单位,我们的大专院校,毕竟相对于企业,他们更有理论基础和发明空间,企业的专利申请是在生产实践中的积累,而科研单位本身就是缔造知识产权和研究的一个部门,如果他们不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那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依靠什么呢?而目前的学术腐败现象让人更是担心,“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对社会风气具有重大影响。”徐冠华说,“必须看到,当前科技界违背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科学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

  其五、政策的支持力度应该加大,这里的政策不仅仅是国家宏观的政策,包括各地的地方政策都应该对那些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保护,一个企业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创新,很快就在市场上出现假冒产品,如何能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有关部门的打击力度常常不能持续,甚至一些地方为了地方经济利益,肆意袒护本地企业,在知识产权出现纠纷之后往往很难及时给予解决和追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知识产权侵犯的一种纵容。

  因为存在着以上五方面的问题和纠葛,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不能进一步地延伸,这都是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和产业来思考并进而扭转的,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这个领域,我国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会逐步好转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