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在撞击着PC厂商的生存基础,任何一个问题都是PC厂商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毕竟是人算不如天算,历史发展已至此,PC厂商也不得不去应对。联想也不例外,也要想自己在互联网时代的应对之策。

    在联想互联网战略中,联想给自己的总定位是:Internet全面产品与服务供应商。在总定位下又分三个角色,技术与产品供应商、应用集成商、信息服务运营商。

    那时的感觉真像一场全民运动,FM365成了联想内外人员心中的圣地。如果说维纳斯电脑并没有使联想热起来,FM365可是真的使联想热起来了。这件事让联想真正有了Internet大潮来临的感觉。

    联想的Linux战略就是在这样不明不白之下,被糊里糊涂地推进下去了,后果可想而知。一年以后,不但服务器版、嵌入式版没有做出来,就是下功夫最大的客户端Linux也以惨败而告终。据当时统计,所有与PC捆绑的幸福Linux,99%被用户卸载。联想代理倒是各自发明了绝招,有的代理干脆做出了程序,客户说不要,一键就能卸载。

   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一场Internet的巨浪席卷中国大地。这场巨变的始作俑者是一批世界级企业巨头,他们早就对Intel、微软形成的垄断局面严重不满,Internet大潮似乎让他们感到打败"Wintel"集团的时机到了。

   1998年底,IBM总裁Gerstner宣称:PC时代已经结束。据IBM PSG副总裁Hester诠释:PC时代的结束并非意味着PC的消亡,而是说PC产业已经不再是信息技术行业的驱动力,它的地位已经降低。未来PC将更多地作为一种接入装置,一种终端出现。IBM提出"PC时代已结束,认为正在进入PvC时代"。 PvC(Pervasive Computing)是普遍计算的缩写,意思是计算无所不在。

    1999年4月13日,前康柏总裁Pfeiffer在"康柏’99创新论坛"上声明:康柏,这一全球最大的电脑制造商,已经从一个PC公司转型为全球企业计算公司,并且能够提供手持PC、个人电脑、服务器、关键任务商业应用系统、高质量的服务和技术支持等范围广泛的产品与应用技术解决方案。随后康柏推出NonStop eBusiness 计划。其内涵为:在互联网经济中,为客户提供持续的关键任务计算能力。要保证客户能在7天×24小时随时与厂商和供应商进行沟通。该计划是通过康柏提供解决方案,包括必需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来实现的。

    优良的服务一直是惠普享誉业界的招牌。1998年,惠普提出了e-Service的理念。e-Service与传统服务的不同处在于:首先,通过网络降低服务成本,解决远程用户出现的问题;其次,由于拉近了与客户的空间距离,无形中提高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服务过程中的摩擦和损失;最后,e-Service还是个资源库,所有"事件"都是可重复利用的资源。电子服务用低成本承担了高效率工作,使企业和用户双双从传统服务中解脱出来,集中于核心的增值业务。1999年4月,惠普推出"’99风云行动",大幅降价,打响了惠普在中国市场上与本土品牌价格战的第一枪。

    Dell的"直线订购模式"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直销商业模式。它的特点一是没有第三方;二是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是Dell的顾问服务实际上从售前开始的,这就最大限度地贴近了市场,实现了与客户的"零距离"。Dell通过"零库存"和"虚拟制造"提供了极为高效的资金流通率,其当时的库存期为6天,相当于一年库存周转61次。

另外几个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新涌现的企业动态已经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

   Amazon是1995年成立的世界最大网上书店,当时读者已遍及160多个国家,读者超过200万人。管理层只有9人,市值已达312亿美元。

    Emachines成立于1998年9月,CEO Stephen A. Dukker有16年PC销售经验,现有员工20人。该公司采用与ISP捆绑销售模式,以最低价399美元销售PC,创造了前所未有的PC销售业绩,1998年11月到1999年2月,达到美国家用电脑市场第4位。1998年全球排名第15位(当时联想是第16位)。

Free- PC公司更是走到了极端。不但向选择的客户免费提供PC,还提供免费三年上网。

1.使用急救盘组进行维护

  急救盘组(也称为boot/root盘组),是系统管理员必不可少的工具。用它可以独立启动和运行一个完整的Linux系统。实际上,急救盘组中的第二张盘上就有一个完整的Linux系统,包括root文件系统;而第一张盘则存放了可启动的内核。

  使用急救盘组维护系统很简单。只需用这两张盘启动系统后,进入急救模式,这时使用的是root账户。为了能访问硬盘上的文件,需要手工安装硬盘文件系统。例如用下面的命令可在/mnt目录中安装/dev/hda2盘上的ext2fs类型的Linux文件系统:

  # monut -t ext2/dev/hda2/mnt

  注:现在根目录是急救盘上的根目录。为了访问硬盘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必须先把它安装到某个目录下,如果将硬盘上文件系统安装在/mnt目录下,则硬盘上原来的/etc/passwd文件的路径就是/mnt/etc/passwd。

 

2.文件系统被破坏时的处理方法

  当文件系统被破坏时,如果使用的是ext2fs类型的文件系统,就可从软盘运行e2fsck命令来修正文件系统中被损坏的数据。对于其他类型的文件系统,可以使用相应的fsck命令。当从软盘上检查文件系统时,最好不要用mount命令安装。

  注:文件系统被破坏的常见原因是超级块被损坏,超级块是文件系统的“头部”。它包含文件系统的状态、尺寸和空闲磁盘块等信息。如果损坏了一个文件系统的超级块(例如不小心直接将数据写到了文件系统的超级块分区中),那么Linux可能会完全不识别该文件系统,这样也就不能安装它了,即使采用e2fsck命令也不能处理这个问题。

  不过,ext2fs类型的文件系统将超级块的内容进行了备份,并存放于驱动程序的块组(block group)边界。可以用如下的命令通知e2fsck使用超级块的备份:

  # e2fsck -b 8193

  -b 8193选项用于显示存放在文件系统中的8193块的超级块的备份数据。

3.恢复丢失的文件

  如果不小心删除了重要的文件,还可以将相应的文件从急救盘复制到硬盘上。例如,删除了文件/bin/login,此时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到登录界面,可以用急救盘组启动系统,将硬盘文件系统安装到/mnt目录下,然后使用下述命令:

  #cp -a /bin/login /mnt/bin

  “-a”选项用于告诉cp在拷贝时保持文件的访问权限。 当然如果被删除的基本文件不在“急救盘组”中,也就不能用这种方法了。如果以前做过系统备份的话,那么就只有用以前的备份来恢复了。

4.函数库破坏时的处理方法

  如果不小心将系统函数库文件破坏了,或者破坏了/lib目录下符号链接,那么将导致依赖这些库的命令无法执行。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用急救盘组启动系统,在/mnt目录中安装硬盘文件系统,然后修复/mnt/lib目录下的库。

5.无法用root账号登录系统

  由于系统管理员的疏忽,或者由于系统受到黑客的入侵,系统管理员可能无法用root帐号登录系统。

  对于第1种情况,可能是系统管理员忘记了root密码,用急救盘组就可以解决问题。

  对于第2种情况,由于很可能是密码被黑客修改了,因此系统管理员无法进入系统,也就是说,Linux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因此应尽快重新获得系统的控制权。在取得 root权限后,还应检查系统被破坏的情况,以防被黑客再次入侵。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重新设置root的密码,获得Linux操作系统的控制权。首先用急救盘组启动系统,然后将硬盘的文件系统安装到/mnt目录下,编辑/mnt/etc/passwd文件,将其对应于root账户的一行加密口令域置空,如下所示:

  root::0:0:root:/root:bin/bash

  注:如果系统使用 shadow工具,就需要对文件/etc/shadow进行上述的操作,使root登录系统不需要口令。

  这样,root账户就没有口令了。当重新从硬盘启动Linux系统时,就可以用root账户登录(系统不会要求输入密码)。进入系统后,再用命令passwd设置新的口令。

6.系统不能启动

  一般来说,如果系统管理员不能正常进入系统,就需要考虑使用急救盘组进入急救模式排除系统的故障。但在没有制作急救盘组的情况下,Linux系统不能启动,该怎么办呢?

  在个人计算机使用 Linux系统时,通常都是Linux和MS Windows 9X或MS Windows NT并存的。

  由于重新安装其他的操作系统,经常会导致原有的Linux不能启动。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操作系统默认为计算机中没有其他的操作系统,因而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记录(MBR),覆盖掉了Linux的LILO系统引导程序。

  如果有急救盘组,那么很简单,用第一张启动盘启动硬盘的Linux系统,重新运行LILO命令,就可以将LILO系统引导程序写回硬盘的主引导记录,再次开机即可。

  如果没有系统启动盘,如果知道Linux在硬盘上的确切安装分区,且有loadlin程序,就可以重新返回Linux。loadlin是DOS下的程序,运行它可以从DOS下直接启动Linux,快速进入Linux环境。在 Red Hat Linux 6.0光盘的 dosutil目录下就有这个程序。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 Linux启动内核的映像文件vmlinuz,在 Red Hat linux 6.0光盘的 images目录下就有这个文件。

  例如,在Windows 98系统下面,进入DOS的单用户模式,然后运行下述的loadlin命令,即可重新进入Linux系统:

  loadlin vmlinuz root=/dev/hda8

  /dev/hda8是Linux的root文件系统所在的硬盘分区位置。命令执行后,就开始引导Linux系统。用root身份登录后,运行LILO命令,则重新将LILO装入MBR,回到以前多操作系统并存使用的状态。

7.处理不正常关机引起的故障

  如果Linux不正常关机,有可能导致不能进入Linux的KDE环境而只能处于控制台环境下,而且不断地有大片大片的英文字符向上翻滚。以root身份login后,键入startx命令,出现“x server不能连接”的错误提示。

 这时可以在控制台下,键入setup,出现系统设置菜单,选择其中的“X窗口设置”,然后依照提示正确设置显示器的类型、刷新频率、显存大小、分辨率等。如果一切无误,系统会自动启动X Windows系统,一切便OK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用setup进行设置时,可能还会有大片大片的英文字符向上翻滚,请不要惊慌,看清屏幕,继续使用TAB键或方向键,马上便会“柳暗花明”的。

微软成立于1975年,当时比尔盖茨还在哈佛学法律,保罗艾伦已经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他们以为罗伯茨先生发明的Altair计算机设计的Basic软件起家,当时的这种电脑还没有显示器,但大受欢迎。微软当时拥护的理念确实比较受大众欢迎:让妈妈也可以使用计算机。此前,包括Steve Jobs,保罗艾伦在内的众多黑客早已掀起“把计算机还给大众”的运动,因为70年代初的美国,计算机被IBM等大公司垄断,普通人要使用计算机需花费巨额资金。那时候的计算机高手陶醉于技术,不管大众使用是否方便。所以易用的软件容易普及,并非因其功能强大或先进。Apple的个人计算机70年代已大获成功,但后因为软、硬件都坚决不授权而被IBM PC超越:历史屡次告诉我们,开放往往胜过封闭。
  微软后来购买了脱胎自CP/M的QDOS(Quick and Dirty System,快速而肮脏的系统),做了很少的改动就贴上了MS-DOS的标签,搭上了IBM研发出的PC(Personal Computer)这艘豪华油轮,当时的创立不久的Intel也一样。签合约时,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坚持自己可以对外授权,并给了IBM几乎免费的授权价格——每年约20万美元就可以任意复制。后来,IBM PC国际巨星般的成功,引来Compaq、Dell等公司的追随,他们推出了兼容机(可能利用逆向工程分析了该产品),并借IBM的傲慢和在CPU升级换代上的优柔寡断一举成名。此后,IBM也像当时的很多软件公司一样被微软的挑衅搞昏了头脑,开始对付微软(而不是专心考虑如何更好的服务客户),结果导致后来的灾难,差点破产。微软这时的竞争手段已经越来越卑鄙了,可当时这方面的立法和执行非常迟钝。
  Windows3.0和Windows 95先后为微软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和金钱(后来用这些钱和很多手段挖对手墙角,当时的所作所为令人不齿)。进入九十年代,硅谷的很多软件公司在微软的强力垄断和律师团面前愁眉不展,产业的创新逐渐被扼杀,天空昏沉沉的,令人窒息。很多操作系统在其阴谋手段中先后失败,真是一个玩阴谋的高手。不信请看《对抗比尔盖茨的阴谋》和《比尔盖茨和他领导的野蛮人》等不怎么拍微软马屁的书吧。
                                                   
                        
  直到Linus做出了Linux0.01,并历史性的(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编程高手一起塑造出了这个伟大的操作系统。其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性能和网络功能,向大众开放源代码——使我们可以基于Linux研究、开发更好的解决方案和软件,而不是被挡在抽象层外或面对多得惊人的垃圾代码,精巧可爱、不臃肿,软件任我们自己选择,架构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多的很啊!);缺点就是用户使用习惯和易用性方面了,但从Suse Linux 10开始将改变这一点。选择Linux,选择自由与幸福;选择微软,选择与魔鬼共舞。